作者:
Franz Martin Sander 博士(德)
法兰克福PD Dr. FM Sander牙科诊所
Achim Höbel(德)
法兰克福正畸实验室Fachlabor Dr. W. Klee
Mabel Sander(德)
地址同上
在很多II类2分类错𬌗畸形的病例中,无法充分实现临床设计的咬合。为此,德国DENTAURUM/FEMAdent公司专门开发了Neo Advance Double Plate(VDP/Sander-VDP 2.0)前导双板。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此类功能矫治器的制作,并通过两个具体病例来展示其具体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托槽矫治,错𬌗畸形,11岁少年矫治病例,前导双板,前突(Protrusion)
双板系统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A. M. Schwarz在1951年使用的带有丝弓的双颌装置,1962年Müller通过使用骨刺(Spur)导向(装置)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
Sander II矫治器由Franz Günter Sander(科学家和正畸专家)设计,并成为了前导双板的治疗标准,同时还引入了简单的模块化技工室制作步骤。该矫治器可有效治疗骨性II类错𬌗畸形,尤其是骨性II类1分类的患者。现在的前导双板系统被转移到成品的螺旋扩弓器内。该装置在治疗过程和技术实施方面都经过了长期验证,此外,由于采用了双板系统和标准化的技工室制作流程,所以能够克服常见的一体式矫治器(例如Bionator和Activator)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Sander前导双板的特征性结构包括:上颌和下颌基托,以及固定于上颌基托内带有杆的特殊螺旋扩弓器。作为对应,在下颌制作一个斜面导板。
通过上下颌咬合以及装置之间的相互滑动,下颌被重新定位到事先设计的咬合位置。上颌的杆沿着下颌的斜面导板滑动。正如Sander所描述的,根据生长模式,该斜面与咬合平面可成55°、60°或65°角。
即水平生长型斜面导板与咬合平面角度为55°,平均生长型为60°,垂直生长型为65°,目的是让上颌骨上的作用力经过生长阻力中心、或者经过其后面或前面。这样,在生长过程中可实现上颌基部的倾角(60°)、后倾(65°)或前倾(55°)。
如有必要,对上颌螺旋扩弓器加力时,可以同时扩展上颌。不同的文献都证明了VDP的骨骼作用。也可以通过口外弓头帽(头帽-肌激动器-口外弓管)进行辅助。
尽管与自制杆相比,以前的矫治器有非常坚固的结构和许多优点,但仍然存在局限性:
• 治疗II类2分类错𬌗畸形患者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必须同时前移上颌前牙,这只能通过舌侧推簧(protrusion spring)来实现;
• 当激活横向螺丝扩弓时,杆也会向外移动,这意味着存在螺栓和主轴断裂的风险,而且杆也可能与下颌斜面导板的边缘发生碰撞。
已经表明,在很多II类2分类错𬌗畸形的病例中,即使是稍陡的上颌切牙也难以通过𬌗蜡记录设计咬合。因此,应该开发一种新的矫治器,以消除上述两个缺点,并且能够在技工室尽可能标准化地制作完成。为此,开发了 Neo-VDP/Sander-VDP 2.0矫治器(欧洲专利FEMAdent EP 2574 302 B1)(图1)。
显著的区别是矢状向上的第二个螺丝,当它被激活时,它会使上颌的前部前移。并且杆可以连接到中央螺丝体上,这样在扩弓过程中杆就不会向外移位。
关于技工室加工部分,专门设计了一个装配模板(根据Sander & Höbel),将其放置在𬌗平面上,还可以插入上颌螺旋扩弓器的定位槽中,从而实现被指定的55°、60°或65°的角度。这样就不再需要辅助测量结构。借助一个安装到杆上的引导导板,通过撒粉技术使用自凝树脂完成功能矫治器的制作。
与大多数功能矫治器一样,前导双板也需要设计咬合。通常,临床医生会使用咬合蜡使下颌前伸5 mm,并打开约3 mm。通过设置上颌倾斜前伸杆的位置,在随后达到完全咬合时实现约2 mm的进一步前移,因此,最大咬合时应该有大约7 mm的前移。
通过这种咬合设计,患者的模型被固定在简易𬌗架上(图2)。然后,将固位件和所需的其他辅助件(例如推簧等)固定在模型上。通常,还会使用唇弓、6号牙上的单臂卡、前磨牙上的三角卡,以及用于乳磨牙的箭头卡(图3)。
安装导板用于设置VDP的角度(55°、60°、65°)(图4)。可以插入螺旋扩弓器定位器的相应导槽内,平行于上颌模型的咬合面(如有必要,使用蜡堤)并与上颌中线对齐(图5)。如有必要,可以相应缩短定位器上的支撑柱,用粘蜡固定于模型上(图6)。
下一步是将下颌螺旋器(如果需要)放置在尽可能靠近牙槽突的位置。然后在螺旋器上方缩减定位器(图7)。拆下安装导板后,将简易𬌗架上的模型对位,以检查下颌螺旋器是否有足够的间隙,以便能够用自凝树脂覆盖(图8和 9)。
现在,采用撒粉技术制作上颌基托并聚合完成。预先去除定位器上方的树脂,以便能够更好地将其移除(图10)。
在下一步中,将引导导板夹在VDP杆上(图11)。建议在前牙区用蜡隔离上颌树脂,以免在制作下颌基托时出现粘合的情况。再下一步,再次使用撒粉技术制作下颌基托。需要注意的是,前部螺旋器周围的树脂应撒得厚一些。带有引导导板的上颌基托现在被压入简易𬌗架内的下颌模型的树脂上,清洁并在压力锅内聚合完成。这样,下颌斜面导板被加压成型。
下颌树脂聚合后,对两个基托进行精修和抛光,再次检查杆与斜面导板的关系(图12)。
这种全新设计的VDP已经在日常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验证,无论是在常见的II/1类错𬌗畸形还是II/2类的病例矫治中,都通过这一新设计扩大了治疗范围。
病例1
一位11岁零3个月男孩(图14和15)的影像分析显示:ANB为7.6(正常ANB 3.8),尖牙到磨牙呈远中尖对尖关系,上前牙非常陡(U1—NA 1°)。典型的治疗方法是,将患者的下颌引导到对刃位,后牙形成中性咬合(图16)。上前牙可以通过在矫治器上增加矢状向的螺旋扩弓器推向唇侧。前导双板的治疗在15个月后终止(图17和18)。
病例2
一位11岁零5个月的女孩首次就诊,显示为II类2分类错𬌗畸形。患者的牙萌出较晚(图19)。可摘矫治器的一个主要好处是能够治疗混合牙列期的骨骼问题,因此可以及早利用颌骨的生长潜力。
在剩余牙齿全部萌出和可能的托槽固定矫正之前,使患者处于超I类𬌗状态(临床磨牙关系为轻度III类错𬌗)(图20和21),因为上颌磨牙略微向远中倾斜。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