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台连接方式的上颌单颗前牙种植修复3年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美)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不同基台连接方式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随时间变化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根据机构审查委员会(IRB)批准的方案,招募需要种植修复单颗上前牙及第一前磨牙的患者作为志愿者。拔除患牙后行位点保存(使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牙槽嵴愈合5个月后,进行种植体植入,连接钛基台和临时冠。12周后,将正式冠连接于个性化基台上戴入,并在植入后6个月、12个月和36个月进行评估。对基台和牙冠、种植体周围黏膜和边缘骨水平进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研究对共计111名志愿者进行了3年随访,以种植体连接方式划分,包括45例锥度连接(CI)、34例平台对接连接(FI)和32例平台转移连接(PS)。3年后,CI、FI和PS三组的平均边缘骨水平(MBL) 变化分别为-0.12,-1.02和-1.04mm(P=0.014)。CI组72.1%的位点、FI组3.0%的位点和PS组16.6%的位点在三年内MBL无损失或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种植体连接方式的不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顶点位置有细微的变化(0.0到0.3mm)。CI组80%的种植体、FI组61%的种植体和PS组84%的种植体具有稳定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顶点位置,其退缩量小于0.5mm。在36个月的时间里,所有组的近中和远中龈乳头的位置都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不同基台连接方式的MBL存在明显差异。在MBL稳定性方面,3年内,锥度连接与MBL“零”变化相关,而平台对接连接和平台转移连接则没有这种相关性。各组的种植体周围黏膜均稳定。边缘骨变化与种植体周围黏膜稳定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