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页 > 行业信息
混合设计种植体的利与弊 ——听专家怎么说
日期:2021/05/10

在每一期的“种植论坛”中,德国精萃出版社编辑部都会邀请几位专家就一个特定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Tara Aghaloo,Stephen Chen,David L. Cochran和Dennis P. Tarnow四位国际知名的口腔医学专家,请他们谈一谈对混合设计种植体的看法,以及这种设计的利与弊。



1. Tara Aghaloo 教授

混合设计的种植体是指,在靠近牙槽嵴顶的种植体颈部/肩台为光滑的机械加工表面,而种植体体部则为粗糙表面。这种设计目前还是存在争议的。实际上,混合设计一直存在并很流行:从最初的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光滑颈部设计,以利于软组织附着,并将种植体- 基台连接处设计在牙槽嵴顶冠方),一直到近来骨水平种植体的改良设计(增加光滑颈部的高度,以方便清洁),都可以看到这种设计理念。

然而,我们真的需要混合设计的种植体吗?为了弥补未来发生的骨吸收,我们做的仅仅是不将粗糙/加强表面扩展至种植体顶部吗?还是应该改变种植窝洞预备方式或改良种植体表面,而不是依赖于混合设计呢?

众所周知,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约为10%,在具有高风险因子(如糖尿病、吸烟、牙周炎)的患者中,或使用多年的种植体中发生率更高。而一旦种植体暴露,那么粗糙表面就会比光滑表面更容易附着菌斑,也更难清洁和维持口腔卫生。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考虑混合设计的种植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种植体周围炎易感的患者,或无法坚持日常口腔保健及定期专业维护的患者;软组织较厚,可以选择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时,也可以考虑这种设计。



2. Stephen Chen 教授

在我看来,混合设计种植体(即骨内部分为粗糙表面,穿黏膜部分为光滑表面)是有着坚实的生物学理论基础的。这一设计由来已久,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设计之初就包含了这一混合设计的理念,长期预后稳定。无论种植体采用何种设计,植入后,牙槽骨总是会发生一定量的吸收、暴露出部分种植体,发生生物膜覆盖、菌斑堆积的风险就会增加,而这一风险在全粗糙表面的种植体中就会高于那些有光滑颈部的种植体。如果患者又属于易感人群,这就会大大增加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此,设计一个光滑颈部来降低该风险是有道理的。为了补偿可能发生的牙槽骨吸收,在植入混合设计的种植体时,应该使光滑- 粗糙表面的交界处略低于牙槽嵴顶。混合设计种植体很大的缺点是难以掌控种植体略微延展的肩台区域在冠根向的正确植入位置,特别是在美学区。理想的种植体平台唇侧中部位置应该在预期龈缘的根方3mm。这意味着混合设计种植体应该比非混合设计种植体的植入位置略深,但这可以减少种植体肩部粗糙部分在口腔环境中的暴露。



3. David L. Cochran 教授

“混合设计”种植体一般指,种植体的宏观结构设计和微观表面设计都是混合的。例如,宏观结构上,种植体颈部可以是圆柱形或有沟槽的,而体部则是螺纹设计;微观表面上,种植体颈部相对光滑,而体部则较为粗糙。在宏观结构设计方面,螺纹设计的类型和商业理念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是否具有“自攻性”。此外,螺纹的宽度、间距、截面形状也多种多样,但有趣的是,至今我仍未看到有数据表明某种设计相比于其他设计更好。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同的结构设计真的会影响骨结合吗?某种设计确实会增加种植体失败(或成功)的几率吗?目前缺乏相关研究数据。光弹性研究发现,螺纹设计会影响应力从螺纹高级向周围传导的方向,理想的方向应该是传导向周围骨组织,避免向邻近螺纹。

在微观表面设计方面,长久以来,种植体颈部多采用光滑表面,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位并不与骨接触、而是与软组织接触,另一方面,颈部粗糙可能会更易发生感染。有大量文献表明,骨结合需要有一定粗糙度的表面(如SLA表面或SLActive表面),而对软组织结合是否也需要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呢?我目前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数据。Buser教授等人早年的研究(J Periodontol 1992;63:226-236)表明,不同的表面粗糙度并不会影响软组织的附着。总之,虽然混合设计种植体听起来不错,而且从市场角度看也很棒,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除了“骨结合需要何种表面”有文献支持外,微观表面设计如何影响组织附着缺乏研究,现有证据无法说明混合设计的利与弊。这再次提醒我们,从科学角度分析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4. Dennis P. Tarnow 教授

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我就意识到我们需要一种混合设计的种植体。在80年代时,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我的私人诊所,我们使用的植体表面都是机械加工形成的光滑表面,那时我们很少遇到种植体周围炎的问题,更多的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或牙龈炎。然而在90年代开始,接受种植治疗的区域不断扩大,从上颌前部及下颌骨扩展到骨质更为疏松的部位,如上颌窦底。这样一来,粗糙表面的种植体显然就比过去所用的全光滑表面种植体的存活率更高了。但同时,我们也先进次观察到,粗糙表面种植体周围的骨丧失率显著增加,特别是钛浆涂层表面(TPS)的种植体。这表明,我们应该综合利用这两种表面,各取其优,也就是我在1993年提出的“混合设计”种植体理念。混合设计种植体的颈部有约3mm宽的区域是机械加工的光滑表面,以此来减少种植体周围炎;而体部和根方则为粗糙表面,以利于更好、更快地骨沉积,特别是在骨质疏松的区域。这种设计的为数不多缺点是,尽管颈部的光滑表面依然可以形成骨结合,但不如粗糙表面的骨结合更快。不过,一旦骨结合形成并且能够承受应力,那么就可以避免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因此长期预后更好。综上,我对混合设计种植体持支持态度。


作者:

Tara Aghaloo 教授 (美国)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科学院口腔与颌面外科临床研究助理院长

美国骨整合协会董事会成员


Stephen Chen 教授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牙科学院临床副教授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现任主席和董事会成员


David L. Cochran 教授 (美国)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健康科学中心牙科学院牙周病学系教授、系主任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董事会成员和前任主席


Dennis P. Tarnow 教授 (美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学临床教授和种植体教育系主任


稿源

本文摘自口腔专业杂志《Forum Implantologicum》2020;16(1):44-45

E-Mail:
请输入邮箱